南通市第十三届“五月风”文艺展示月活动暨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”优秀影片展映 | ||
双击自动滚屏 | 发布者:ntgsjy 发布时间:2018/5/10 阅读:3327次 【字体:大 中 小】 | |
南通市第十三届“五月风”文艺展示月活动暨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”优秀影片展映
南通市第十三届“五月风”文艺展示月已经拉开帷幕。在5月一个月的时间内,市文联、14个文艺家协会、8个县(市)区文联整合资源发挥优势,将推出33项精彩的文艺活动,汇集全市文艺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,在南通一市五县各大主要文艺场所此起彼伏、遥相呼应,以斑斓的光影、铿锵激越的声音、绚丽多姿的色彩、温暖朴实的文字绘就了礼赞这场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的长幅画卷。 一、活动名称 南通市第十三届“五月风”文艺展示月活动暨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“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”优秀影片展映 二、主、承办单位 主办单位: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 南通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三、时间 2018年5月20日——5月23日止 四、地点 南通更俗剧院 五、展映影片 《亲爱的,我要和别人结婚了》《青年马克思》 影片介绍 《亲爱的,我要和别人结婚了》
为了纪念汶川地震10周年,根据2017年董先生写给他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女友的一封信,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《亲爱的,我要和别人结婚了》,将于5月12日上映! 本片由青年导演覃杰执导,保剑锋、戚砚笛、徐一娢、曹祎诺主演。通过先导预告片来看,整部电影以爱情和灾难为主要元素,讲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。影片在3月19日开幕的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及第22届香港国际影视展上亮相以来,受到广泛关注。
前半部分通过 “最美的时光”和“醉美的爱情”两个段落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人公青葱岁月爱情的美好。后半部分,剧情急转直下,通过“一次的别离”、“一生的找寻”和“抹不去的回忆”三个段落向我们展示了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扑朔迷离,耐人寻味。 这部灾难爱情电影自立项以来,就颇受外界期待和关注。本片改编自一封曾经风靡互联网的名为《亲爱的,对不起,我要去跟别人结婚了》的信件,有着广泛的读者基础,感动了无数人。 3月19日,影片亮相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,并参与第22届香港国际影视展展览,引起广泛关注。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之一,有着“电影节的电影节”的称号。 作为一部主要表达情怀、寄托哀思的电影选择在极为看重情怀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亮相,包含着片方想要和电影业界人士沟通、交流的诉求。也表达了片方愿为华语电影“返璞归真”,不再盲目追求形式和大场面,而是更注重“精神内核”和“人文关怀”的“华丽转身”出一份力的决心和勇气。 《青年马克思》 用电影纪念他们的青春 由拉乌尔·佩克执导的传记影片《青年马克思》,奥古斯特·迪尔/史特凡·柯纳斯克主演,于2018年5月5日在中国上映。影片讲述了从1844年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相遇,到1848年共同撰写政治经典文献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故事。 该片于2017年2月12日在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,这次选择五四青年节后在中国公映,可谓是一次向中国青年们的献礼。 两位惺惺相惜的年轻人 《青年马克思》讲的是两位年轻人的故事。在电影中,他们不仅是人们熟知的马克思和恩格斯,更是卡尔和弗里德里希。 在我们心中,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治家、哲学家、经济学家、革命家和社会学家,是马克思主义和《共产党宣言》的创造者,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导师、精神领袖,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。 而在这部电影中,导演通过艺术手法展现给观众的是:先于这些身份,青年时代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两位满怀抱负的年轻人。 他们所处的阶级大相径庭:《莱茵报》因撰文抨击普鲁士被迫停刊后,马克思和妻女迁居巴黎,生活十分拮据:买烟时讨价还价,女儿生病却无钱医治,拖欠他的稿费也无法付清。 恩格斯则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富家公子,其父亲在英国拥有十余家大型纺织厂。但恩格斯作为父亲工厂的代理人,对父亲对工人阶级的剥削极其不满。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的他,深入工人阶级以获得第一手资料。 他们对彼此的欣赏始于文字,始于思想。恩格斯熟读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,马克思即便一开始“傲娇”地称恩格斯为“门外汉”,最后还是透露出他对于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》的赞赏。 在困苦的日子里,马克思是依仗恩格斯的经济帮助才一次次渡过难关。他们是朋友,是革命同伴,是彼此的精神领袖,更是灵魂伴侣。 比姬·克里普斯在《青年马克思》中饰演燕妮 两段跨越阶级的爱情故事 《青年马克思》着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的爱情故事。 无独有偶,这两段爱情故事都跨越了金钱和阶级,可歌可泣。 出自德国名门望族的燕妮,义无反顾地爱上了马克思这个“无宗教信仰的犹太男孩”。即便婚后的生活再艰苦,燕妮也没有管家里要过一分钱。 家财万贯的恩格斯,却对父亲工厂中的爱尔兰青年纺织女工玛丽一见钟情。 这两段打破阶级壁垒的爱情故事,感动了很多在场的年轻女性观众。我们在银幕前看到的,不仅是爱情的可歌可泣,更是年轻人对于伴侣的理解和扶持。 燕妮并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富家女,她的思想境界非同寻常。她曾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《神圣家族》取过一个名字:《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》,可见她对于马克思无产阶级事业的深刻理解。在马恩合著《共产党宣言》时,很多难以辨认的手稿都是她负责校对的。电影中马克思去邮局求职时,邮局人员对于其笔迹的否认也是一个小小的伏笔。 恩格斯在电影中是这样评价燕妮的:您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。 而玛丽作为一个工人,也对恩格斯的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:在布鲁塞尔帮助马恩与正义者联盟见面,在合著时点灯熬油,陪伴恩格斯。 如同《万物理论》不仅是史蒂芬·霍金,更是简·霍金的故事。《青年马克思》也是燕妮·马克思和玛丽·恩格斯的故事。 笔杆子下的无产阶级革命 很多关于革命主题的电影通常侧重刻画战争的激烈与血腥,希冀从视觉上让观众直观感受到革命的波澜。 而《青年马克思》中的无产阶级革命基于“笔杆子”的力量,并没有战争画面的冲击,却依旧让旧世界的推翻和新世界的建立跃然于胶片上。 如同马克思在片头所阐述的那样:我不要软绵绵的战争,我要大刀阔斧!马克思手中的笔杆,就是他的刀枪。这杆笔如同真枪真刀一样锃亮,犀利无比。 《共产党宣言》至今还在不断被翻译和影印,如同电影片尾所评价的那样:“这是一部无法估量其价值的著作,资本论永不过时,随着其批判对象的发展而常读常新。” 今天,马克思和恩格斯理想中的共产主义,仍然被人类不断追寻着。而我们,也有责任和使命去重读这段历史。 |
||
|
||